然而,尽管“替换装”这阵大风吹了几年,国内品牌对于这一包装形式的应用仍是少数。
值得一提的是,最近,随着卸妆膏产品愈发得到消费者青睐,替换装形式逐渐成为卸妆膏产品的标配。
据不完全统计,国内已有8家品牌的卸妆膏产品配备“替换装”。其中,至本是“卸妆膏替换装”形式的先行者。
2021年,至本将“替换装”应用至旗下水乳、精华液等多线产品,通过以“芯”替旧的形式践行“减塑”。此外,诸如DDG、清醒日、初现等品牌,均为近几年成立的新锐护肤品牌。
供应链技术考验。产品要应用替换装形式,基本要求其“内料”瓶可以做到拆卸,嵌接。由此,替换装部件的开发,是重中之重。
而,在尚未成的替完整、专业的供应链解决方案难度不小,对于气垫、眉笔、口红等较为常见的替换装形式产品,或许还有系统的模具供参考、实践,但要想在洁面、面霜等产品上作出替换装形式,则是对供应商和品牌方的双重考验。
供应商需考虑内料成分储存、替换装配合度等技术问题;品牌方则需面对替换装应用成本高、利润低的经营问题。
国内美妆品牌至本,正是“替换装”的环保坚定践行者,旗下卸妆膏、乳液、唇膏均采用替换装形式,品牌表示,任何产品的替换装开发均经历漫长和反复的磨合调整,包括瓶盖卡点松紧度、替换瓶扭动手感、泵头缝隙美观度等一列细节问题,都需经多次测试整,此人、力的耗费下,导致至本替换装与正装定价并未产生太大区别。
消费者教育考验。“替换装”往往是替换芯、补充袋等形式,同样需要包装,是否能和环保划等号,这是不少消费者心中的疑问。
面对不少品牌喊出环保、绿色、可持续的倡议口号,消费者直接将其质疑为“割韭菜”行为。
此外,消费者在传统消费的审美规训下,将精美包装与产品价值划等号,“替换装”又往往简单、便捷,若非在价格上与正装产生较大差异,消费者很难为此心动,产生“不如再买个正装”的想法。
并且,品牌还需考虑产品升级迭代下,“替换装”的适配问题,如有消费者在小红书上吐槽,至本乳液替换装分新版旧版,导致买错版本,新版装不进旧版的尴尬问题。
当然,再适配的“替换装”,也得建立在产品复购的基础上,这要求,品质够硬,功效够好的产品,才能让消费者产生复购意愿,考虑“替换装”。
第一,供应端兼顾“替换装”品质与设计。从《美妆替换装消费者调研白皮书》可见,消费者对于“替换装”的负面认知在于替换过程繁琐,不卫生、易污染,原包装替换过旧。
业内人示,实,“替”相于正品的另一种规格,就应在产品稳定性、功效性上执行统一标准,要打破替换装等于半成品的错误认知。
第二,品牌端最大限度发挥“替换装”价值。在美妆消费市场过剩的局面下,消费者选择面广,产品忠诚度低。
因此,要推行“替换装”,最好是在正装产品已经承受住市场考验的情况下,像资生堂、珀莱雅等品牌,都将替换装形式应用于旗下王牌产品上,保证产品复购率不受影响。
第三,讲好“替换装”的环保故事。可替换,是一种温和并且循序渐进的绿色生活方式,品牌端除了应用于产品形式,更需将“替装”的环保主义融入品牌价值,引领消费意识趋势,传递品社责任感。让者真正感受减碳”为的美好意义。